Facebook Pixel Code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top




:::

新聞及活動訊息

:::
2017-11-21

【影音新聞】台東廢校變家 伊甸打造在地化失智日照中心

 

  為落實偏鄉地區「一鄉鎮一日照」服務原則,伊甸基金會承接台東縣政府委託案,協助將長濱鄉已裁併的忠勇國小閒置校舍轉型為多元日間照顧服務中心,經過一年多來的準備,財團法人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附設「台東縣私立耆福綜合式長照機構」今(21)日正式開幕,台東縣縣長黃健庭及伊甸基金會董事長葉瀛賓等貴賓到場祝賀外,現場也邀請鄰近長者表演傳統原民舞蹈炒熱氣氛,並與附近居民共同參觀中心、觀賞修繕紀錄片,一齊回味、見證閒置校舍的成功轉型,替台灣偏鄉長照服務注入一股新血。

 

伊甸宜花東區區長劉玉樸導覽活化改建日照中心

伊甸宜花東區區長劉玉樸導覽活化改建日照中心

 

  伊甸宜花東區長劉玉樸指出,根據台東縣政府的統計,長濱鄉的老化指數 達292%,為全台東之冠,老年人口的占比約23%,已經是一個超高齡的環境,失智、失能長輩的照護需求相當可觀,加上長濱鄉位處台東縣的最北端,距離台東市區,需要近2個小時的車程,相較之下資源取得不易,讓原本就緊張的長照需求變更為迫切。

 

  劉玉樸進一步指出,伊甸在台東地區服務已超過15個年頭,我們發現,偏鄉地區的失能、失智長輩只能被送到安養中心,當再次回「家」時,往往就已經是離開人世的時候。如今有多元日間照顧服務中心的建置,不僅讓家人放心,加上照顧服務員、教保老師的陪伴、關懷,以及課程安排,對延緩失智或減輕失能所造成的負擔都有相當幫助,讓長輩及家庭重新找回一個安心、尊嚴的晚年生活。

 

  參與閒置校區活化計畫的馬偕醫學院長期照護研究所教授黃耀榮認為,由於失智症的影響,短期記憶變得模糊,但長期記憶仍存在腦海中,為了取得失智長輩的認同,所以建置上與會一般的日照、養護機構不同,加入懷舊、在地特有的元素這點相當重要。

 

在耆福小家中,運用原民特色的裝飾希望讓長輩有回家的感覺

在耆福小家中,運用原民特色的裝飾希望讓長輩有回家的感覺

 

  劉玉樸表示,由於長濱鄉原住民人口的占比超過六成,為了要讓失智長輩對這裡有更高的認同,除環境、裝潢、擺設等硬體設備得融合原民風格外,連課程的安排、照顧服務員及教保老師的招募、培訓也都需要有相當關聯,舉例來看,機構內部的桌椅都以木製或藤編為主,牆面上的裝潢也帶有濃烈的原民風味,也在教室中擺設織布機、木臼等裝飾品,就是要打造出「loma’」(阿美族語,家的意思)的感覺。

 

  除了環境與硬體設備外,課程上也得融入在地元素,像是安排原民傳統手工編織課,連結原民失智長輩的長期記憶,除訓練手、眼功能,以及養成自信及成就感外,衍生出認同,更是大幅提升長輩的參與慾望。

 

伊甸位於長濱的失智老人日照中心裡,有走入式浴缸希望能提供長輩舒適的沐浴環境

伊甸位於長濱的失智老人日照中心裡,有走入式浴缸希望能提供長輩舒適的沐浴環境

 

  伊甸自1998年開始關心長輩的需求,從居家、社區及家庭托顧等服務開始,近年來更是將服務觸角延伸至輔具站、沐浴車、無障礙住宅等;另外,服務也不只限於都會區,也涵蓋到偏鄉地區的失智、失能長輩,這一年多來,密切與台東縣政府合作,期待能將廢置校區活化利用,達成「老有所養、在地安養」的目標。 

 

  另外,台東縣私立耆福綜合式長照機構除了是全台首座閒置校區再利用的示範據點外,一樓空間的安排以符合失智長者的需求為主,二樓則為社區多元服務中心,將設立銀髮俱樂部、在地民眾第二專長訓練教室及兒童讀書屋等服務據點,實現老、中、少友善共存社區之願景。目前台東縣私立耆福綜合式長照機構仍在籌募相關服務經費,盼社會大眾至伊甸線上捐款支持「後山一哩路,需要你幫助」,讓更多偏鄉長者獲得安心的照顧。

 

今(21)日伊甸辦理台東縣立耆福綜合式長照機構正式開幕

今(21)日伊甸辦理台東縣立耆福綜合式長照機構正式開幕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