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委託伊甸基金會辦理「真福之家精神障礙者會所」,首次於會所內舉辦成果展,上週六(12日)為開幕記者會活動,希望透過會員所共同籌劃的座談、導覽與影像展出等靜態活動,分享精神障礙朋友的日常生活,使社會大眾理解他們的處境,並深化其與社區的聯結,落實「社區好鄰居」的理念。
真福之家為首間與政府合作,引入美國會所模式(Clubhouse Model)服務社區中精神障礙朋友的機構。在會所之內人人平等,會員們相互扶持,共同完成會所內的大小事務;除了賦予眾人所有權、參與權外,更使他們在工作、勞動中慢慢發掘自己的潛能,找到自己在人際關係裡適切的位置。
「喂,真福之家,您好。」若捎來電話,接起電話的那頭,將傳來懇切而樸拙的問候女聲。說話的人是司莉,今年47歲的她,在青春期時診斷出得了思覺失調症。後來,她輾轉住過不少醫院,最後來到了「真福之家」。在這裡,司莉平時除了擦白板、分菜給其他會員外,還負責接、播電話的工作;她也常打電話給其他未能到場的會員,關心他們的近況並且傳達會所的活動訊息。司莉表示,會員們在真福之家裡能夠互相鼓勵、扶持,是一件讓人覺得「幸福」的事,現在父親年邁了,母親更於多年前去世,不能再讓家人擔心,若是能夠好好生活,這也是令人感到「幸福」的事。此外,閒暇時她也喜歡去附近的便利商店,影印自己最愛的明星照片。司莉表示,超商店員都會在一旁協助自己,她才能把照片印得漂漂亮亮的。對此,她露出心滿意足的微笑。
臺北市政府社會局局長許立民到場致詞,感謝友善商家的支持。
另外一位會員,今年56歲的志堅,5年前加入了真福之家的行列,口語表達能力不佳的他,在會所裡專門負責「存款」、「買菜」。這兩項看似簡單,卻細膩至極的工作。同期加入的山力表示,他們相遇之時,或許是出於同病相憐的心,因此即使和志堅一時半刻間無法溝通,但經過長久相處,他們也漸漸培養出默契,在舉手投足、模糊的言語間,都藏著對方所付出的耐心與愛心,進而彼此理解、合作。他時常拖著搖搖晃晃的身影,手持著存款用的單據、菜單,前往郵局存下款項、去超市買菜。在那些地方,他努力地與行員、店員溝通,歷經長期的往返、交流後,他們也認識了這位寡言的「阿伯」。如今,志堅雖然一如以往不善言詞,但已能獨力完成工作,成為那些地方的常客,也成為社區的路上,熟悉的風景。
伊甸真福之家專案督導劉俊緯表示,「我們一直都在」,真福之家成立迄今已邁入第6個年頭,默默在社區耕耘,這次是第一次把會所的位置跟服務介紹給社會大眾認識。希望透過在會所中舉辦展覽,以會員與社區的互動為主軸,真實呈現精神障礙朋友的日常,拉近彼此關係。此次展出,相信並非喧嘩熱鬧的嘉年華,而是與社會大眾溝通:在這樣平常的社區一隅,倘若我們用心感受、溫暖關懷,或許可以從中聽見多元的複調,對精神障礙者也能夠有不同於以往的解讀。
伊甸真福之家年度成果展記者會圓滿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