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top




:::
【99次的練習我不怕】
下一頁

(圖說:早期療育,被關心的不該只是孩子,這些外表堅強,內心卻柔軟的家長們,也值得社會大眾的理解與支持。)

慢飛天使從出生那一刻起,就註定慢別人一步。為了把握黃金療育期,家長必須天天與時間賽跑,不放棄任何一個讓孩子變好的機會。

而孩子的進步與否,更時刻牽動著家庭氣氛。慢飛天使每個小小進步背後,都是對父母的大大鼓勵。

 

文│郭依瑄            攝影│何坤益

 

當自家孩子成長的比別人慢,家長多半會出現:大隻雞晚啼、順其自然、孩子長大就會好…等等心態,否認自己的孩子需要專業的協助,很容易讓孩子錯過0-3歲的黃金療育期。

 

早期療育 家長的重要角色

「慢飛天使急不得,急也沒有用。」這是早療家長的深切體悟。

認知障礙、語言發展遲緩、肢體肌耐力不足等等,一般孩子輕鬆就能做到的動作,慢飛天使必須經過不斷地刻意練習,才能逐漸趕上成長的里程碑。

 

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處2017年的資料顯示,目前全台已有4,1755位孩童接受早期療育。在數據背後,有著更龐大的支持系統:家庭。

慢飛天使的家長們必然承受著內心的恐慌與外在的異樣眼光。

在經過不斷否認、拒絕相信自己的孩子需要就醫後,仍鼓起勇氣開始療程;而復健過程中的奔波,更是家庭經濟與精神的耗損。早療過程中,家長心中累積龐大的壓力,其實非常需要社會大眾、家人的理解與鼓勵。

 

早期療育 是全家人的練習

除了孩子在課程中學習,父母也要學習如何幫助孩子順利成長,而身旁的家人更需要支持、尊重父母的每個決定。早療不只是孩子的練習,而是全家人的練習。

 

例如,目前正接受伊甸服務的童童,口語發展緩慢,除了說出「爸爸、媽媽」以外,無法說出其他單詞。

教保組長徐維君發現,只要童童用一個眼神,不必說話,媽媽與家人就會滿足她的要求。

 

於是在上課過程中,除了要童童練習表達「要」的意願,那怕只是發出聲音、一個單詞也好,更希望媽媽試著練習不要立即滿足孩子的需求,即使童童一開始哭鬧,甚至直接動手搶走玩具,媽媽依舊要不斷練習嘗試,與老師一起誘發童童表達的意願。

 

父母是孩子最親密的人,家也是孩子最熟悉的地方,於是徐維君到宅替童童上療育課。

在孩子最放鬆的情境下,以周遭的事物誘發孩子講話的意願,更重要的是讓童童一家人知道,周遭原來有許多東西可以應用,以便在下課後,全家人仍可以陪著孩子練習。

 

家長,是孩子的貼身治療師

「慢飛天使急不得…」童童媽再次說起這句話。

她回想起早期療育帶來的啟發,是放慢腳步,開始用孩子的視角去看世界,像孩子一般好奇,也是因為如此,媽媽才能發現童童每次注視著花花草草,心裡所產生的疑問,她便會解釋:「童童,這是花…」一一替孩子講解。而這,正是徐維君希望媽媽做到的,家長就像是孩子的「貼身治療師」。

 

教保老師將專業授予家長,家長內化之後再教予孩子。

在早期療育期間,家長就是孩子與外面世界的橋梁,替孩子擋掉那些無謂的奇異眼光;替孩子收納進那些有用的意見,陪著孩子經歷那99次的練習,也陪著孩子迎來那第100次的成功。

早期療育,被關心的不該只是孩子,這些外表堅強,內心卻柔軟的家長們,也值得社會大眾的理解與支持。

下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