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top




:::
【6月號】
下一頁

在宜蘭等待的慢飛天使
在宜蘭等待的慢飛天使

伊甸在宜蘭拓展早療服務約兩年了,在早療團隊努力下,服務漸漸有了成效,而這份成效,是她們雙腳走出來的。有人在前拓展、找尋遲緩兒,有人則為找到的遲緩兒進行課程,她們圓成一個圈,用愛與堅持將遲緩兒與家庭團團圍住,陪伴他們一起成長。

文│陳玠婷 攝影│何維綱


從宜蘭市區往大同、三星鄉方向走,必須穿越條條細長小路,或者大車來往的大路,雖然身旁是依山傍水的美景,但對常常在趕時間上山下海的吳淑育、游立婉、陳惠馨等人來說,幾乎無暇享受。

他們是伊甸宜蘭社區服務中心負責早療部分的同工,組長吳淑育帶著她們在大同、三星鄉拓點、找尋在山上還未被發現的慢飛天使,還有已經接受療育的早療孩童們。

服務初始的艱辛 自己知道

吳淑育和同工們該怎麼在大同和三星鄉找到慢飛天使?兩年前,他們僅僅帶著服務的熱忱就進去這兩塊陌生之地,透過教會、衛生所、幼兒園、雜貨店、菜市場、早餐店等公眾場合,讓當地居民認識伊甸,建立交情後,才慢慢獲得當地保守的居民的接納,「這一切太不容易了。」吳淑育笑著說。

在當地的衛生所和幼兒園找到慢飛天使較為客觀、容易。首先,每一個孩子都需要定期至衛生所施打各類預防針,醫療人員可以藉機觀察孩子的生長狀況,並且定期追蹤留意;幼兒園則會透過人際互動、學習狀況觀察孩子是否有異狀。

而南山教會陳和平牧師、三星教會黃保諭牧師也成為伊甸早療的好夥伴,因為在地深耕多年的兩位牧師,幾乎可以說出所有居民的名字來。其中黃保諭牧師表示,三星居民相對保守,他用許多時間、心力才漸漸被接納;黃保諭進一步表示,三星地區的慢飛天使很難走出家門,親屬認為自己的孩子只是長的慢,關於這點,吳淑育也無奈地表示:「即便家長知道自己的孩子需要協助,他們也怕被貼標籤,所以我們常被拒於門外。」

經濟困頓 社會問題繁雜

經濟困頓 社會問題繁雜  

吳淑育表示,兩個鄉鎮區域分布屬狹長型,不利資訊傳達、交通來往,服務也深受影響。當地居民多以務農、打零工為主,平日休憩時鄰里聚集消遣,聊天、打麻將、飲酒,對孩子的教養有不一樣的認知,而伊甸尋找的就是在照顧養育上被遺忘的那一群孩子,吳淑育說:「孩子的活動範圍廣泛,他們的肢體協調很好,但是認知與口語卻不一定。」

而伊甸在104年1月至10月份,主動尋找到14名三歲以下未就學、有早療需求的孩童,這數值比起103年而言,成長了七倍。吳淑育帶領早療團隊開始制定他 們個別化服務計畫,並且連結多元資源,幫助早療孩童與家庭獲得支持,一起加油。而早療課程則提供到宅療育、據點、教會、幼兒園等方法,來因應每個家庭不一樣的需求狀況。

堅持推展服務 終見曙光

一個兩歲半的遲緩兒,生長在大家庭當中,越南媽媽與爸爸的家庭功能良好,只是因為家風保守,奶奶不認為孩子有早療的需求,因此緊閉家門,不讓孩子出去,也不讓社工游立婉進門拜訪。

後來在游立婉數度聯絡孩子的父母親,終於獲得他們的同意,借家裡旁邊的親戚家開始到宅療育的課程,後來孩子的口語進步許多,父母親對早療改觀,互相調整行程,積極帶著孩子到據點上課,游立婉說:「這是很棒的模範。」

教保老師陳惠馨常騎著車穿梭在宜蘭這幅員廣大的地方趕著行程,她是宜蘭早療每一個在第一線服務上的縮影,他們還在拓展服務的階段,也期待因著他們努力敲門,找到一個一個在偏鄉等待服務的遲緩兒們。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52 期 2016.6 月號  

下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