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top




:::
【3月號】
上一頁
下一頁

湄公河畔的台越兒教育
湄公河畔的台越兒教育
伊甸首先在越南拓展的服務即是華語幼兒園,為了幫助台越兒回到母親故鄉的文化環境適應及不放棄台灣的教育,將教育資源帶過去,讓孩子們擁有雙語能力之外,幫助他們找到未來的路。

文|陳玠婷    照片提供|伊甸國際發展處


伊甸在越南成立華語幼兒園的初衷,即是希望身為台灣、越南兩地血緣的孩子持續學習兩地語言,不要放棄任何一邊的文化認識,這是接納自己的初步。

而越南的永隆省、胡志明市、茶溫縣是最初的設立地點,伊甸透過管道找到台越兒,後來也歡迎台商子女就讀,提供他們由僑委會提供的書籍,從學習注音與繁體字,從幼兒園打好根基,小學後靠家庭支持與自主學習等方向繼續學習。而從2005年開始的服務,第一批華語幼兒園的學生紛紛就讀國、高中生了,偶爾還與伊甸越南同工高瑞蘋聯繫,互相關懷近況,有些孩子成長的好,有些孩子則是在環境、學習上有不同程度的困難。

妙德安親班的孩子們正在上課。

(圖說:妙德安親班的孩子們正在上課。(2008年))

台越兒的適應與目標

而華語幼兒園的老師文春梅在伊甸服務多年,從她手中畢業的孩子都受到精心的照顧與教導,伊甸國際發展處主任鄺偉誠表示文春梅很愛她的學生,從平常的互動就能夠看到她對每個學生需求瞭若指掌,提供他們個別的服務,譬如有次幼兒園帶著學生外出,發現有一學生對環境、語言相當陌生,她會細心託付一個足以照顧他的學生帶著他,不僅同儕互動增加,也在無形當中開始學習,更屏除對陌生環境的被排擠感。

台越兒回到越南生活後,多數發現越南與台灣環境大不同,除了文化適應之外,經濟、工作與教育等面向都是大轉變,因此有些台越兒設定回台灣唸書、工作為目標;另外,目前越南當地職業新趨勢則是到澳門擔任居家服務員或到中國打工,因此華語與粵語學習非常熱門。

華語幼兒園的孩子一起過聖誕節,聽故事、玩遊戲

(圖說:華語幼兒園的孩子一起過聖誕節,聽故事、玩遊戲。(2012年))

學習需要家人全力支持

伊甸國際發展處前處長暨一級特專吳淑芬表示,台越兒回到越南不外乎幾個原因,父母離婚、父親離世、家庭暴力等,當越南媽媽帶著孩子回到家鄉,為了解決經濟困頓,不得已的情況下,她們將孩子留在越南托家人照顧,孤身一人回到台灣工作,因此台越兒的隔代教養狀況很普及。像是永隆省居民大多務農,但是他們非常支持孫子就學,當地的華語幼兒園曾經有個學生,每天上學大約需要一個多小時,即便剛開始為鼓勵他們外出學習,補貼交通津貼,後來考量責任比例分擔而取消了,外公、外婆還是不畏風雨地接送。

唯一偶有遺憾的面向則是家訪的困難度,越南的民族性對於私事較保守,且看重面子,因此家訪的伊甸同工只看到一桌菜和大人口中的「一切都好」,但私下從旁了解,才發現他們平常吃的是簡樸一餐,因此為了減少案家困擾,伊甸於是減少家訪頻率,還給他們一個不受打擾的空間。

伊甸透過華語幼兒園,看到台越兒不同的家庭背景,帶給孩子深淺不一的影響,雖然多數孩子的生活困苦,但是也有被媽媽帶在身邊,為著孩子堅忍地生活的,也有一對姊弟因為父親去世,媽媽將他們托給娘家帶,孩子的外公生病欠債,姐弟兩過著躲債,四處搬家的不定生活,與外婆待在車站賣自家煮的涼水;種種面向,都在顯示孩子的生活並不安定,但他們心中仍存有夢,希望長大能夠帶著家人脫離困境而努力唸書。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49 期 2016.3 月號

上一頁
下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