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伊甸社會福利基金會

2019-01-07
找回身障者行的權利 伊甸籲:「軟硬兼施」

  還要再斷幾根肋骨,才能換來身障者搭公車的安全?身障廣告導演范可欽去年底搭公車意外重摔,斷了三根肋骨,歷經二度開刀,深刻感到「一個急煞車讓我離死亡那麼近」。事實上,許多身障者都有類似經驗,甚至因此再也不敢搭公車。對此,伊甸基金會表示,使用公共運輸是所有人的權益,安全保障得是第一順位,也是政府、業者的職責,台灣無障礙交通的改善刻不容緩,必須「軟硬兼施」。

 

  經常搭公車通勤的資深輪椅族周倩如表示:「上下公車是第一道考驗,而如何安全的在車內又是另一考驗。」儘管在雙北地區低底盤公車已經很普及,周倩如仍多次在上車時因斜坡板沒放好而跌倒受傷,除了人為操作不當外,也有多次是因為其他用路人違規停車的關係,導致公車停靠位置太外側,或偏離停等區太遠,進而讓斜坡板無法妥善放置,過於傾斜的情況下,讓她開了好幾次,差點「翹孤輪」往後翻;另外,受到肌肉萎縮症的影響,周倩如連抬起手十公分都很難做到,更別提抓穩車內扶手,儘管上車時已經做好安全防護,但遇到崎嶇路面,或是緊急煞車等突發狀況時,如同「甩尾」般的特技動作就會真實上演,讓她膽顫心驚。

 

身障者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權益不該被忽略,安全考量得放優先順位

身障者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的權益不該被忽略,安全考量得放優先順位(情境照片)

 

  根據衛福部調查,有近六成的身障者在過去一年未曾使用過公共運輸工具,原因之一就是輪椅翻覆時有所聞,以及害怕遭到司機或其他乘客白眼,這樣的陰影與心理壓力,顯示出台灣的無障礙環境仍有許多改善空間。伊甸認為,公共運輸的核心精神是「向大眾開放,不分族群」,因此身障者搭車的「安全性」和其他市民的「便利性」,應該平等考量。
 
  伊甸強調,為兼顧安全與便利,政府和業者應該在硬體上提供更方便操作的輔助器具,並在軟體上制定合理的服務規範,例如落實輪椅乘客上車定位的標準作業程序,動態調整發車間距或補充待命人力,甚至是對友善司機給予激勵等,透過積極引導降低行車風險;此外,也須透過教育或社福團體的宣導,來提升民眾對身心障者或弱勢族群的認識,營造友善、包容心態的零歧視環境。

 

輪椅族上下公車得面臨重重關卡與挑戰

輪椅族上下公車得面臨重重關卡與挑戰(情境照片)

 

  另一方面,伊甸指出,除身障者外,年長者、孕婦、孩童,甚至拖著行李箱的遊客,都對無障礙環境有高度需求,大眾交通工具的設備、服務設計,必須與時俱進,以往有些公車司機遇到輪椅使用者或行動緩慢的年長者,因為擔心誤時、趕不上下一趟發車時間,刻意過站不停,或者因為怕麻煩而便宜行事,不提供斜坡板,不協助繫好安全扣環與安全帶,這些表面上雖然是個別司機的不當行為,卻也反顯出公共運輸部門整體對真實需求的漠視。畢竟,手動斜坡板操作費時、安全裝置使用程序繁瑣、站台空間窄小難停靠等,都不是司機單靠開車技術或服務熱誠就可以解決的問題,需要政府及業者投入資源改善,如能藉此幫助司機更有效率地接待輪椅族,相信也能減少司機搶快、急煞的狀況。
 
  為降低意外風險,伊甸指出,客運業者當務之急是依「服務身障者及視障者上下車教學影片」,全面強化司機教育訓練,要求以正確方法提供無障礙服務,權責機關也應主動抽查教育訓練實施情形。在公車設施部分,除研議范可欽「加裝雲霄飛車安全桿」及專家學者的創新概念,也要同步注意使用者需求、人體工學與通用原則。伊甸舉例,可參考香港經驗,在輪椅空間設置背靠版,使輪椅固定在背靠版上,採背對行駛方向之定位,避免煞車時因後座力前傾翻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