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 Pixel Code 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top




:::
【6月號】
下一頁

圖說:成年的大象在遇到外敵來襲時,不分彼此的守護著彼此與小象

(圖說:成年的大象在遇到外敵來襲時,不分彼此的守護著彼此與小象)

象圈工程計畫已走過10個年頭,記得當初滿足孩子最基本的需求,

例如:快樂早餐、課後照顧,到現在漸漸轉型成社區兒少服務,

提供發展多元才藝、心理諮商、體驗教育,社區青年培力等服務項目。

 

可以發現,大象們正在慢慢地調整著腳步,讓服務亦趨細膩精緻、關心著孩子們與社區的真正需求,

只為了能讓小象們能健全地長大,直到有了保護自己和守護別人的力量。

 

文│郭依瑄    攝影│何維綱

 

成年的大象在遇到外敵來襲時,總會馬上將比較弱勢的小象、老象團團圍住,

形成一道堅固的保護網,不分彼此的守護著彼此、互相援助。

這就是伊甸象圈工程計畫的核心精神。

 

象圈起源 從活化偏鄉小學開始

在政府的政策影響下,許多偏鄉小學面臨到裁併校的問題。

2006年,遠見雜誌透過一系列報導,使社會大眾關注偏鄉弱勢孩童的教育權,

而伊甸基金會也與之合作發起募款,加入關懷偏鄉小學的行列。

透過偏鄉小學的活化,孩子們不必受到裁併校的影響,

翻山越嶺上學,而這些小學也能找到自己的特色定位與未來出路。

 

在2007年時伊甸與遠見雜誌推出了「快樂早餐」計畫,

讓這些餓著肚子的孩子們,每天都有熱騰騰的早餐可以食用,不至於因為飢餓影響學習。

為了穩定孩子們的教育,2009年更開始開立課後輔導班。

 

為了深入偏鄉、真正了解小象們的需求,伊甸選擇了資源運用與整合服務的形式,

透過找尋適才適所的在地社區熱心人士,真正就近性的深耕。

伊甸象圈工程計畫莊贊靈主任:「象圈計畫是伊甸少數社區型態服務的項目,

我們的規劃是『找對的人、作對的事』。我們不用直接提供3-18歲的孩子服務,

但我們結合真正生活在當地的人,以在地觀點來設計與執行服務。」

 

於是,伊甸更注重的是社區真正的需求,依據社區負責人對自己社區的理念與目標,

透過象圈引進專業服務與社會資源、型成了彙整的平台。

因此,找尋有熱情、強烈使命感、能溝通、志同道合的「夥伴」就顯得異常的重要。

 

 

象圈轉型 服務對象延伸3歲到18歲

由社區負責人評估社區真正的需求後撰寫企劃案,經由伊甸的審查委員會提供專業服務評估、

提供建議再送由董事會決策,這就是整個象圈工程計畫的決議流程。

莊贊靈主任說:「早期我們會邀請外部企業愛心人士來參與決策,但轉型之後,

我們的委員會改由具有相關專業背景的人士擔任。」

圖說:象圈計畫負責人莊贊靈主任

(圖說:象圈計畫負責人莊贊靈主任)

萬一社區負責人只有想法缺乏行動力,或是沒有想法,但想為社區出一份心力,那該怎麼協助他們呢?

「身處偏鄉,面臨人才斷層、資源缺乏都是經常面臨的挑戰,

所以象圈依不同需求提供培力課程或邀請審查委員會委員到社區提供專業建議。」

 

「象圈轉型後,現在我們的服務對象由6-15歲延伸到3-18歲。

而現在快樂早餐也有許多協會或基金會提供資源,我們已經達到倡議的目的,為使資源不重疊使用,

補助早餐的經費已經慢慢往下俢正,現在的重心會是在兒少議題上設計服務項目,

如多元才藝課程、青年返鄉服務、體驗教育、心理諮商等。

但最重要的是社區單位透過培力過程後能獨立運作。」莊贊靈主任如是說。

 

例如,在台東的布古拉夫的教會,剛開始大家都有一個夢想,在部落裡辦個音樂會。

但孩子們異口同聲都不可思議地說:「這是一個夢想,音樂會?怎麼可能?」

後來透過三階段的體驗課程以及老師的鼓勵下,青少年們勇敢自己寫完企劃案,

我們甚至鼓勵他們試試看自己募款,於是老師帶領著孩子們去到鄉公所等地募資。

最後去年10月7日辦成了這個音樂晚會,舞台、燈光、節目、攤位、觀眾等,

都是由孩子自己召集規劃來的,參與人數約400多人,

聽在地長老說,部落已經很久沒有如此盛大的音樂晚會。

 

在苗栗的達比拉斯教會,牧師教授青年們泰雅傳統藤編的技巧。

他們放學後不是看電視,而是開始做藤編手工藝,遇到困難,馬上傳訊息問牧師,

在一來一往中問題被解決了,而青年們還能靠自己的雙手賺取零用錢。

「我們沒有補助孩子假日返鄉的車費,這些車費是他們利用藤編賺的,

我們補助的是假日辦活動的經費。這些發芽的種子,會是以後活化社區的能量。」

莊贊靈主任如此說。

 

愛心象圈 步步推進

10年來,象圈的服務計畫不斷的依社會發展趨勢往前推進,

「象圈的資源提供應該是整合的、活潑的、多元的、在地的、創新的。

我們期昐在這平台上將供需兩端產生模糊的,其實社區中藏有豐富的資源,

他的價值不是用我們習慣使用的價格來衡量。」

 

參與象圈工程計畫的社區負責人,各不同的特色,唯一相同的是,對社區的熱誠以及使命感。

他們所扮演的角色,令人想起莊贊靈主任所分享的路加福音10章35節:

撒馬利亞人救起受傷的人,對店主說:「你且照應他。」

依有需求者的不同階段需要提供服務項目,由在地的人員執行產生特色。

社區為本,期昐象圈服務價值,根植每一個社區。

 

資料來源:《伊甸園月刊》376期 2018.6月號

下一頁
TOP